像諸葛亮與周瑜,費達拿與拿度,哥迪奧拿與高普,要不是去年有一齣《Drive My Car》,敢說挪威電影《世上最爛的人》(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)已經橫掃所有最佳外語片獎項。
看過很多有關成長的電影,少不免是以創作者的角度回味自己的成長,換句話說,那段成長經歷,是已發生的,是屬於上一個世代的,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跟別人說甚麼叫青春的。《世上最爛的人》很特別,特別在我一路看一路覺得竟然是現在進行式,導演Joachim Trier已經接近五十歲,一早過了片中女主角的年紀,但他實在掌握得很透徹,沒有半點老氣橫秋,沒有半點審判意味。我自問沒有類似的情操,如果給我碰上電影中那位「世上最爛的人」,我應該也會道德家上身,不停搖頭嘆息,甚至忍不住訓話,然後被反擊:「收聲啦,你out啦,老嘢。」
所謂的「世上最爛的人」,其實不是很爛,又或者,換個說法,根本,所有年輕人也是「世上最爛的人」。故事說,一個頗有姿色的女孩子,讀書成績不錯,所以讀醫,讀讀下,發現自己更加喜歡寫文章,於是放棄讀醫,轉讀文學。突然之間,懷疑自己喜歡影相,不如轉去研究攝影啦。於是,快到三十歲,還是好像在不斷兜圈,是別人眼中的一事無成。
我要強調,這齣電影,是挪威出品,不是來自天水圍或跑馬地。不過,我連一次挪威也沒有去過,我只能把背景代入在香港。根本是我在近十年八載遇到的年輕人的常態呀!早二十年早十年出生的,即是今天三十多至五十多的一代,很少擁有這份奢侈,一來家境不會太好,力爭上游出人頭地很容易會潛移默化成為自己的信仰;二來,家人、朋友、社會也是壓力來源。快樂不快樂,滿足不滿足,不是最緊要的題目,是否賺到最多的錢,才是值得關注。像女主角,有醫生不去做,走去揸筆揸相機?會給天打雷劈。今天的一代,有錢極也追不上開支,不少父母樂於及有能力照顧一世,是另一回事。
追求興趣,與人無關,有幾爛?故事主線,其實是女主角跟事業有成比自己大一截的漫畫家相戀,轉頭便偷食,一有新歡,立即無情地把舊愛踢走。下一段戀情,又會沉悶,又會不斷循環下去。也是必然存在的矛盾呀,中年男人一方面希望成家立室開枝散葉生活穩定,一方面又抵受不了年輕美女的誘惑,無論在肉體上在虛榮上還是在新奇刺激態度上,又不明白兩者其實很難並存,你要一個貪玩貪被愛貪愛人的廿多歲,從一而終,跟要求一個連英文文法也不懂的人在沒有翻譯情況下聽得明英語,有甚麼分別?問題是,你要那位有抱負有想法有事業有名望的男人,選擇一個樂於配合自己的成熟女士做另一半嗎?他又不太願意。人人也是世上最爛,沒有說錯的。
而且,挪威出品,勇於反擊迪士尼式美國霸權與道歉文化如何壓制藝術創作,在事事追求政治正確的今天,也令人看得很爽快。地球上,不是只有奇異博士的,如果真希望未來還有多元宇宙,一定要支持多一點像《世上最爛的人》之類的好電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