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沒有疫情,或者沒有一個本末倒置的防疫措施,兩齣票房超過三千萬的喜劇:《闔家辣》與《飯戲攻心》,原本應該在年頭賀歲檔期碰頭。票房成績會更加理想?還是因為飢餓了一段長時間才吸引到觀眾入場?很難說,但兩齣電影的確有不少巧合的雷同之處,可能是成功之道。
年頭,訪問過《飯戲攻心》導演陳詠燊。我提出質議:「香港跌入谷底,還拍喜劇,有甚麼人笑得出?」導演的意見是,在心情最低落的時候,才最需要喜劇提神。只是,搞笑方法不可能再似昔日胡鬧,而是要變得比較有溫度,比較貼地,比較關懷。無論拿《闔家辣》,還是《飯戲攻心》,跟昔日的賀歲喜劇比較,也會看到顯著分別。黃金時代的賀歲喜劇,最緊要笑料夠密集,充滿能量,像發洩過多的精力;合拍時代的賀歲喜劇,再沒有周星馳一類能夠單憑一己之力扭轉局面的超班演員,但又意圖可以同時取悅中港兩地觀眾,結果只能夠結集空洞的硬笑話,靠演員肢體動作滑稽表情搭救,難怪越來越趕客。
要先跌落谷底,才有望有心及有力反彈。去到《闔家辣》及《飯戲攻心》,先決條件是兩齣皆為本土題材,目標顧客清清楚楚,是香港人,再不見若干年前《百星酒店》、《賭城風雲》之類的模模糊糊尷尷尬尬。有了這個基礎,至少,可以用廣東話創作出大量笑話。這一點,原本就是香港喜劇的強項。而《飯戲攻心》相對上處理得更加透徹,再不止滿足於理足諧音搞些笑話出來的層面,而是利用廣東話的獨特性,在提供笑料之餘,還負責鋪排劇情與刻劃角色個性。看到鄧麗欣跟黃子華解釋分手原因的一幕,及黃子華訴說勾義嫂不是勾二嫂,我居然有份莫名其妙的感動,好像有一段很長時間沒有看過港產電影對白會如此尊重文字。
不用太過理會其他地區的市場,販賣集體回憶也變得輕易得多。在周星馳近年執導的國產片,也有注入昔日廣東歌經典,如《西遊》的《殘夢》,《美人魚》的《世間始終你好》,《新喜劇之王》的《疾風》,總有份格格不入,而且只限於點綴,但《闔家辣》用到《萬水千山總是情》,《飯戲攻心》用上《還是覺得你最好》,的確有份畫龍點睛的功效。因為,兩齣電影,或者是近年開拍的港產電影,就算是喜歡,也很難避得開一份離愁別緒,那份依依不捨,多數夾雜著對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美好年華的回憶。《闔家辣》開宗名義說到家人移民外國後,分隔兩地如何應對;《飯戲攻心》也借賣走祖業另謀發展寄語一番。這一點,可能是電影最後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