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電影,是可以好到一個地步,讓同類作品全死。例如,1975年的《大白鯊》(Jaws),之後,出現過以鯊魚襲擊人類作主題的電影,有哪一套,你沒有覺得中伏?又例如,1973年的《驅魔人》(The Exorcist),之後,任何講述神父大戰邪靈附體的電影,也彷彿有原罪,必被定義為抄襲的爛片。慢慢,片商也聰明了,集中火力強調是鬼片好了,盡量不要提驅魔人三個字。
《驅魔人》
難得有套《教廷第一驅魔人》(The Pope's Exorcist)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。還請得動Russell Crowe帶點紆尊降貴地扮演驅魔人。說是紆尊降貴,因為沒有太多恐怖片選擇找奧斯卡影帝負責撞鬼。一來,恐怖片向來成本不會太高,好多時候只夠錢找一堆新鮮男女上陣,最緊要平。二來,用大卡士,有時反而有反效果,觀眾對演員過份熟悉,驚嚇度會被減弱,還不如起用陌生面孔更易嚇人。以此作準則,《教廷第一驅魔人》似乎有點反傳統。
果然。小朋友被惡魔上身,神父奉命去驅魔,於是,拿起十字架、祈禱唸經、以自己身體作戰場,以意志力跟魔鬼的操控力對抗⋯⋯全部帶著《驅魔人》的影子。不過,更加神似的,其實是《魔間行者》(Constantine),Russell Crowe像Keanu Reeves,似個漫畫角色、超級英雄。雖然,《教廷第一驅魔人》改編自主人翁的回憶錄,號稱是真人真事,並非一套天馬行空創造出來的捉鬼故事。
《魔間行者》
既然更似個超級英雄,用到Russell Crowe,就順理成章了。電影一開場,Russell Crowe飾演的驅魔人,離經叛道,一個人跟整個教廷的官僚架構對抗,一方面堅持魔鬼確實具體地存在,同一時間又指出絕大部份鬼上身個案其實是精神病一種,甚有一種特立獨行平民勇士對抗無法無天當權者的色彩,甚至可以理解為一套權鬥片。之後,魔鬼登場,變回一套平平穩穩的恐怖片;到Russell Crowe跟魔鬼交過一次手後,筆鋒一轉,竟然變成一套懸疑偵探片,借調查魔鬼的身份,順勢翻出教廷昔日的黑歷史。到結局,以超級英雄式大戰收尾。一張戲票的價錢,幾層享受。
說電影及得上《驅魔人》,當然不可能,但避開正面交鋒,總算拍出了另一番趣味。電影說到尚有接近二百個墮落天使,需要靠神父拍檔找出來消滅,天下才會太平。不是說笑,我是看到《教廷第一驅魔人》有發展成《狂野時速》系列的潛力。甚至可以更好,第一集已說明有百幾個目標歹角,不用次次把奸角改邪歸正循環再用,而且,開宗名義有關超自然力量,死了的角色可以無厘頭復活,也更有說服力。《狂野時速》第一集,票房也不是太出色,最緊要成本夠低,有錢賺,拍到落去,便有可能遇到一個Justin Lin,帶領系列昇華到另一個層次。今次只係用十字架飾物作武器?去到第九集第十集左右吧,應該真係會去到太空請出上帝下凡之類了。Russell Crowe的事業有沒有第二春,睇呢鋪了,連減肥也不用減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