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重溫了Sam Peckinpah的《大丈夫》(Straw Dogs)和《亡命大煞星》(The Getaway),分別是1971和1972年的電影。
是五十年前的節奏。給現在看慣了短片的人看,應該會嫌《大丈夫》高潮戲之前那個多小時的鋪排又悶又沉氣,也應該會質疑《亡命大煞星》為何不只用五分鐘便拍完打劫銀行前的策劃過程,而要花那麼多時間交代。完全明白。像中學時只需十分鐘便扒完一碟碟頭飯兼飲埋杯凍奶茶的我,返工,被安排做食版記者時,也頂不順那些頭盤主菜甜品餐茶輪住上的飯局,一食就要食個幾至兩個鐘不等,食到悶,食到攰。《灰影人》(The Gray Man)明明是一齣片長兩小時的電影,卻像一碟碟頭飯。
既然是碟頭飯,有甚麼餸有幾多款餸,自然要明確,一望就明瞭——豆腐火腩飯,就是豆腐 + 火腩 + 飯,頂多唔覺意搭多條菜,但絕不會失驚無神出現一嚿牛腩。所以《灰影人》開場不久,便立即用對白交代了甚麼是「灰影人」——Well,原來是一個比喻,比喻主角從此活在灰色地帶,以帶罪之身,替CIA去幹任何CIA不想去掂和上身的勾當。
然後,起筷。
《灰影人》是一連串大型動作場面的結合,串連的,就是僅用來說明劇情和間場用的短促文戲,情況,就好像你嗌了碟豆腐火腩飯,總不會先把豆腐和火腩食清光才扒飯,又或先食完白飯才慢慢食豆腐和火腩,而會是:食嚿火腩,扒啖飯,再咬口豆腐,如果遇上有一兩條(很老的)菜芯,就食條吧,然後又再扒啖飯,食下火腩……交替進行。
如果《灰影人》的動作戲就是豆腐火腩,好彩,Russo Brothers真的是負責任的師傅,豆腐和火腩都有精挑細選過,用的是靚料,並且細心烹調,就連那條不慎跌落碟上的菜芯乙條,都是嫩口的;芡汁呢,亦沒有忽視,以便你能用來送飯——白飯就是白飯,食落正正常常,但不會留下甚麼印象,像《灰影人》的文戲,沒有一場會記得,因為實在不深刻。
而事實上我看《灰影人》(以及大部分動作主導的串流電影),都是用來送飯,畢竟食飯已經是一件需要專注的事,不能太分神去看那些需要專注心神去看的故事。